電影筆記│法蘭克 Frank (2014):我們還能夠更好嗎?

第一次知道Frank是去年底在國外網站看到2014年十大推薦電影原聲帶討論,大部分的片名多少都有聽過,但就這部完全沒看到台灣有上映,預告裡面音樂Hard-core感的十足+法蘭克大頭+英國電影讓陳小姐覺得即使不曉得確切內容也想看。

而也不知為何在金馬奇幻影展一陣子過後,法蘭克又在少數戲院重新上映,而且很高興他就叫『法蘭克』,不是 瘋狂搖滾法蘭克、法蘭克的奇幻旅程、大家都愛法藍克...等。





劇情描述半調子的上班族Ron成天想靠音樂創作成名,荒謬的因緣際會讓他加入了怪咖樂團Soronprfbs (喂,這奇怪的字到底要怎麼念啦!),跟著精神首領Frank和其它樂手展開了一年多衝突不斷也 無所事事的鄉野錄音生活。因為實力不足、刻意討好Frank及一臉雖樣而遭其他團員排斥,直到Ron替樂團們報名了SXSW音樂祭,樂團也正式面臨瓦解危機。

看完覺得劇情不如想像重口味,而且一點也不像媒體所分類的音樂喜劇 (Musical Comedy),或是預告剪得讓人誤以為公路電影,反而是有種悲傷感反彈,尤其它呼應的現實反差與諷刺,零零碎碎的筆記一下:)。

------------------------以下筆記涉及劇情,還有,這是筆記不是影評啊 ------------------------

'Frank' Screening at Sundance. '
(April 24, 2014 - Source: Tim P. Whitby/Getty Images Europe)

法蘭克是誰? Who's FRANK?
#cast #MichaelFassbender #franksidebottom

電影裡面99%的時間看不到Frank的臉,所有的情緒必須透過聲音和肢體演繹,故事前段Frank散發迷人的領袖氣質,神秘、自信、說服力、甚帶給人啟發性的能量,中段被Ron蠱惑慫恿而迷失,到最後音樂徹底走鐘後大崩潰。以上,觀眾雖然看不到表情卻都能很直接的感受得到情緒起伏。然後,這個埋沒在大面具底下的居然是無論身材或長相都稱得上秀色可餐的Michael Fassbender!


關於Frank這顆卡通大頭,爬文後證實真有其人,由Chris Sievey扮演的Frank,出現在80-90年代英國西北地區的電視和電台,雖小有名氣但似乎也不是到家喻戶曉的地步,連飾演Frank的Fassbender也表示之前沒聽過這號人物。

事實上,編劇之一的Ron(正是和本部電影主角同名)大學時期曾和Frank一起搞音樂,電影和真實情節頗有幾分相似,包括Ron當時真的是以Keyboard手身份進樂團、Frank因為不明原因放棄更大的曝光機會等等。後來,那些曾和Frank接觸的夥伴們紛紛邁向成名之路,相反地,Frank卻是晚景淒涼,雖曾復出卻並未東山再起,機會只有一次,命運無法回頭的感慨。

復出之前他曾主動與Ron聯絡,請Ron用文字紀錄他的一生,而當時也已經有人來接洽法蘭克改編電影的事了,只可惜來不及看到自己的故事拍攝,2010年某天便因病過世。
(Left: Frank, Film 2014 ; Right: Chris Sievey, 1955-2010)


主流與非主流,以及你所愛的次文化
 #mainstream #indie #subculture

一般人相信,惟有體驗過痛苦,才能成就偉大的創作,Ron以為Frank豐富的人生經驗造就了光輝的才華,因此他把團員們與他的衝突視為養份,自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他實力大增。但是最後發現...Frank根本就是個精神殘疾人士啊(簡單來說就是神經病)。

如果用製造食物的概念來想像一首創作的過程:有一首很愛的歌,每次聽到都感動到想哭,你覺得這個歌手豐沛的感情來自於刻骨銘心的過去,但事實上這首歌是歌手在便秘的時候寫的,而且創作當下滿腦子還只想著賺錢,那這算不算一首黑心的歌,違背消費者的期待?

我想說的是,有時候我們(當然包括我自己)會不自覺去崇拜自己陌生的人事物,包括讀不懂的詩和看不懂的電影、還有拼湊無章的歌詞,我們不見得都真正懂得這些創作的含意,一廂情願投注自己的想像在創作裡,無形中欣賞的也許只是內心的自己而不自知,但又也許是這樣的似懂非懂的曖昧,才更叫我們喜愛

社群媒體
#socialmedia #iloveyouallwall  #Simone #江口愛實

雖以八零年代法蘭克的真實故事為雛型,演員服裝好像也有點八零,但很明確的可以確定時代設定是當下,一個有smart phone, twitter, youtube,還有hashtag網路社群的年代。

Ron將樂團生活片段放上網,實境秀般的效果為樂團打開了知名度,意想不到的點閱率數字讓法蘭克意識到「原來我們這麼受歡迎」,漸漸開始試圖為了大眾改變自己。而諷刺的是,在這個虛擬世界裡面,似乎是看熱鬧的人多過於真心的支持者。

水能載舟亦覆舟,社群媒體正是這樣讓人又愛又恨的玩意名人如何在真真假假網路世界裡找到平衡確實是演藝圈的新考驗,對於一些還不甚有名的獨立樂團也是一樣的吧,心裡或許偶爾會出現「再調整一些些吧」的聲音,一種既想獲得肯定,卻又想做自己的矛盾心態,而誰也無法保證這麼一轉變從此違背初衷。

好幾年前有看過一部叫虛擬歌手(Simone)的電影,過氣的娛樂業者打造虛擬歌手而鹹魚翻身,十年後的現實生活中,日本人因為打造虛擬的AKB48成員,使得多數民眾覺得有受騙感;只有媒體單向愚弄觀眾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社群(觀眾)的力量正是對媒體不自然生態的反撲。再反映在Frank的真實人生上,諷刺的是,Frank本尊在死後被發現是身無分文,好友Ron就利用了社群力量 ─Twitter 號召網友募資為他辦理身後事,再一次:水能載舟亦覆舟,因為有點重要所以講兩次就好。

電影最後我們看到摘下頭罩的Frank回歸樂團唱了一首洗腦歌歌名是I love you all,但奇怪的是電影裡面他其實唱的是I love your wall,默默懷疑這個諧音的梗是不是在影射又愛又恨的社群媒體,因為wall正是Facebook 的個人版面名稱啊,噢好像還有Twitterwall這東西。

我們還能夠更好嗎?
#comfortzone

我們總被勸離舒適圈,『別說做不到』、『你可以的』、『安啦沒問題』...通常會聽到這些,在電影裡,無論是Ron還是Frank,他們都做出了嘗試,結局是一個證實是loser,一個是瘋子( well....算是有凌駕急智歌王之上的天賦異稟的瘋子)。

那麼,我們還能夠更好嗎?

就算我們試著有別以往,這個改變就一定能讓我更進階嗎?「只想要這樣待著啊」這個想法或許窩囊,但只要自己滿足這樣的生活,並且能為自己未來負責,在舒適圈裡找到自己的舞台其實也沒甚麼不好啊,就把能不能更好這樣的問題交給自己的心。

最後要放送的當然是洗腦歌 I Love You All,順帶一提,裡面的樂手都是玩真的,女鼓手真的是鼓手,還有Maggie Gyllenhaal玩了些怪樂器。



延伸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